《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新发展模式,要求到2030年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在此背景下,2024年12月13日至15日,由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福建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共同举办了“2024海峡乳腺论坛暨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癌转译研究组织周永昌教授,就大会热点内容、乳腺癌类器官技术及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新发展模式,要求到2030年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在此背景下,2024年12月13日至15日,由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福建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共同举办了“2024海峡乳腺论坛暨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癌转译研究组织周永昌教授,就大会热点内容、乳腺癌类器官技术及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01
《肿瘤瞭望》:作为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届会议您较为关注的热点讲课内容。
周永昌教授:当然,这次会议的内容确实非常充实,得益于大会共同主席——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的主持与精心策划,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大会的学术内容非常丰富与前沿,例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宋尔卫院士分享了关于RNA疫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话题,预示着肿瘤治疗领域可能迎来的一次重大革新。此外,会议还涵盖了放疗、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精彩演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希望,通过海峡乳腺论坛这一高端平台,能够加强海峡两岸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展现我们国内在医疗技术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也促进两岸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共同推动中国乃至亚洲在肿瘤防治领域的进步。
02
《肿瘤瞭望》:您在本届大会上带来了“乳腺癌类器官及精准治疗”的讲课,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类器官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相比传统的细胞培养或动物模型,类器官在乳腺癌研究中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周永昌教授:类器官技术是一种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它能够在体外模拟出与人体肿瘤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相较于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或动物模型,类器官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三维的组织结构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癌症的发展过程,以及药物对癌细胞的敏感性,从而更精确地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治疗效果。虽然动物模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肿瘤的生长环境,但耗时较长且成本高昂,不利于快速的临床转化。而类器官技术则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较为准确的药敏测试结果,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当然,类器官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例如目前还需要解决类器官中免疫系统的模拟问题,以更全面地评估免疫治疗的效果。
03
《肿瘤瞭望》:目前,类器官技术在乳腺癌领域的临床转化进展如何?在推动类器官技术在乳腺癌领域的应用过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周永昌教授:尽管类器官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临床转化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由于该技术相对新颖,许多医生和研究人员对其了解不足,甚至存在疑虑。例如,一些癌症内科医生可能认为类器官技术的成本过高,难以普及给更多患者。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此外,为了增强类器官技术在临床中的接受度,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其药敏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类器官技术将在乳腺癌的精准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周永昌教授
癌转译研究组织
香港圣德肋撒医院乳腺诊治治疗中心总监
曾任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名誉秘书、亚洲乳癌协会主席、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名誉临床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等
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