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和时行。在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第六届华东乳腺沙龙暨2023 CSCO BC指南巡讲——江苏站”在4月14日-16日于南京成功举行。抗肿瘤创新药物临床研究高峰论坛结束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南京医科大学赵宸教授,就机理性定量系统药理学(QSP)的概念及应用、虚拟临床试验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和时行。在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第六届华东乳腺沙龙暨2023 CSCO BC指南巡讲——江苏站”在4月14日-16日于南京成功举行。抗肿瘤创新药物临床研究高峰论坛结束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南京医科大学赵宸教授,就机理性定量系统药理学(QSP)的概念及应用、虚拟临床试验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01
《肿瘤瞭望》:怎样理解机理性定量系统药理学的概念,您如何看待基于机理性QSP模型进行的前沿新药开发和转化研究的应用价值?
赵宸教授:定量系统药理(QSP)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起源于2011年美国的一次NIH会议,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包括知名大学教授、药企代表、FDA代表等)共同提出。QSP将药理建模与系统生物学建模相融合,从而为未来的重大疾病药物研发转化模型(特别是疾病模型、临床试验模型等)提供全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定量系统药理学科改变了既往临床药理模型缺乏机制的弊端,在建模中尽可能地引入机制和数据,针对药物研发实际需求来建模并解决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实际问题,这也是QSP与传统模型的一大区别。
QSP的概念自2011年以来已经在全球前沿新药开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QSP在各个疾病领域中均有成功应用案例,FDA近年来收到的包含QSP的申报材料也越来越多,从2013年不足3项增长至2020年的60余项,增速非常明显。此外,药企内部的重要研发决策中经常有QSP的成功应用案例,凸显了QSP模型的转化价值。全球前20的知名药企在近年来均已纷纷布局QSP前沿方向;发展良好的企业中QSP部门已达8~10人,包括辉瑞、基因泰克、BMS等等公司。因此,QSP领域仍在继续向上发展,并持续地在欧美的前沿新药研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毕竟前十年的创新药物研发由欧美主导,而QSP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欧美为主,但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新药研发,大力加强原创本土人才的培养,也亟需QSP这样的前沿核心技术。我博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我们lab就是与全球顶尖药企合作从事不同疾病领域中的QSP建模研究,尤其是我们在肿瘤免疫方向开发了全球首个QSP疾病平台模型和虚拟临床试验体系,这极大地推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并且获得了欧美一线药企同行的高度评价。我回国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带领开拓国内的QSP领域,希望将来QSP能对中国的创新药物研发同样发挥巨大的作用。
02
《肿瘤瞭望》:中国肿瘤创新药物生态正在蓬勃发展,虚拟临床试验未来会有哪些应用场景呢?
赵宸教授:虚拟临床试验的理念伴随QSP模型而产生,并且QSP模型也为虚拟临床试验注入了很多全新的内涵。由于QSP的模型特征和传统的临床药理模型存在较大区别,我们在做基于QSP模型的虚拟临床试验里就能够使模型模拟与真实世界中的临床试验形成比较精确的对应关系,像是患者的异质性、药物组合和给药方案的多样性、临床终点评价的定量性、多元性等等,那么我们的虚拟临床试验就能够去预测真实临床试验的结果,从而高效并且前瞻性地去指导新药的临床开发。
因此,在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前,我们就可以先通过QSP模型和虚拟临床试验,使用计算机高效率地去预测结果、剂量、最优给药方案以及最优的组合治疗策略,并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病人分层的生物标志物,使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所以,QSP建模和其关联的虚拟临床试验体系对指导全球前沿的新药研发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内前期对这个概念了解不多,我回国后也在众多行业会议上进行了多次QSP专题报告。今年也联合了两位世界顶尖专家(前FDA定量药理审评主任王亚宁博士,知名生物模拟公司Certara的全球副总裁李改玲博士)共同撰写一篇中文文章,涵盖了近十几年来QSP建模在国际前沿新药研发中的20余项实际应用案例,囊括了七大疾病领域,希望能让国内同行、药企以及监管机构的专家们更好地了解这种新方法(包括QSP模型和虚拟临床试验),认识到其对加速新药研发的重要价值。期待QSP的新概念新方法能在国内逐步落地,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对中国的创新药物研发同样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回国后已经在南京医科大学建立团队,目前也在积极探索新兴研究方向,包括与细胞治疗的好几个biotech(南京传奇、睿源生物、门罗生物等)建立了QSP模型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一批重要成果正在形成;也与传统大型药企(恒瑞等)围绕他们在肿瘤等方面的创新药物研发建立了长期QSP合作。我认为未来是光明的,也很高兴能继续在QSP及虚拟临床试验的领域中开拓更多前沿方向,为中国的新药创制添砖加瓦。
03
《肿瘤瞭望》:请您谈谈参加此次抗肿瘤创新药物临床研究高峰论坛的体会和感受。
赵宸教授:我认为本次大会举办非常成功。首先众多专家能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新药物,多位专家的报告都让我受益良多。本次大会的组成非常全面,既包括了科学研究和药物临床研究,比如我本人不是医生,但可以从药理方面进行研究模拟,提出关键指导意见;也包括了临床专家和GCP专家,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碰撞,对乳腺癌领域甚至整个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资源协调进行探讨,做到效率最大化,从而惠及广大患者。
赵宸教授
博士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特聘医学专家
2021年作为引进人才受聘于南京医科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特聘医学专家。本科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博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开发疾病-药物研究与临床试验中的机理性定量系统药理/QSP建模模拟技术,师从该领域国际领军人物Aleksander Popel教授。
近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科研论著10余篇,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完成的创新QSP模型成果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心脏协会基金、头部企业合作研发项目等,并作为骨干参与承担NIH R01、国家药监总局揭榜挂帅项目和省市级重大课题等共计十余项。任Frontiers in Systems Biology客座副主编。
荣获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2020年度“青年研究者”奖,在美期间长期担任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总会的执行理事。回国后担任江苏省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中心PI、江苏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数字化及创新疗法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理事等职